发布时间:2018-06-08 14:25:49浏览次数:11427次
245 电梯运营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将电梯使用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C)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整顿。
A 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B 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C 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D 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246 对于造成一般事故的责任单位,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处(C;)罚款。
A 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B 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C 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D 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247 安全生产法规定,当企业从业人员超过(C)人时,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呀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 100 B 200 C 300 D 500
248 特种设备出厂时,应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说明以及(C)等文件
A产品合格标志 B备品备件清单 C监督检验证明 D 强度计算书
249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属于(B)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 一般事故
250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属于(B)
A重大事故 B特别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 一般事故
251 特别设备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但无人员伤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件属于(A)
A重大事故 B特别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 一般事故
252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属于(C)
A特别重大事故 B特别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 一般事故
253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属于(C)
A特别重大事故 B特别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 一般事故
254 特别设备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但无人员伤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件属于(c)
A特别重大事故 B特别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 一般事故
255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死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A)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56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50人重伤,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A)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57 特别设备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但无人员伤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A)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58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死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B)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59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重伤,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B)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60 特别设备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但无人员伤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A )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61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C)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62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以下重伤,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C)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63 特别设备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但无人员伤亡的事故。按照经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的规定,该事故由(C)组织进行调查。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D县级人民政府
264 对于造成较大事故的责任单位,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处(C)罚款。
A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B 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C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D 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
265 对于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单位,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处(D)罚款
A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B 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C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D 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
266 火灾发生后,要经(B)对电梯严格检查试验后,才可投入运行
A电梯司机 B维修人员C使用单位D政府检测检验部门
267 从事电梯安装维修的人员以及专职司机,必须经考核合格,并取得(B)
A毕业证B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C 使用证 D 结业证
268 《安全生产法》由(A)颁布实施
A全国人大 B 国务院 C 国家安监总局 D 国家质监总局
269 发生电梯事故后,维修人员应于(B)内赶到现场
A二小时 B 一小时 C一天 D 半天
270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年龄在(B)周岁及以上
A 16 B 18 C 20 D 22
271 扶梯在传动链断裂时,( B )制动器应将驱动主轴制动,防止梯级滑动。
A主B 附加C盘式D带式
272 扶梯对梯级结构影响最大的几何尺寸是它的(C)
A >轴距B跨距C基距D齿间隙
273 自动扶梯是(B)调速的,只在启动时采用星-三角方式启动
A需要 B不需要 C有时要有时不要 D变频
274 当扶梯的倾斜角≤30°时,速度应不大于(B)
A 1.0m/s B 0.75m/s C 0.5m/s D 0.65m/s
275 扶梯倾斜角为35°且提升高度不超过6m时,速度应不大于( C)
A 1.0m/s B 0.75m/s C 0.5m/s D 0.65m/s
276 机仓控制屏前应有一个深度不小于0.8m的自由空间,在转向站应有面积不小于(A)的检查调整空间。
A 0.2m×0.3m B 0.5m×0.6m C 0.8m×0.6m D 0.5m×0.5m
277 梯级在出人口处应有不少于(B)m的水平段,此水平段的梯级高度差应不大于4
A 0.5 B 0.8 C 1.0 D >1.2
278 标准中“零线与地线应始终分开”,应理解为中性线N和( D )
A 相线 B零线 C中性线 D保护线PE
279 自动扶梯第一次交付使用前检验时,应提供(A)应力分析核算资料或证明。
A金属结构 B构件强度
280 自动人行道的额定速度不应超过(B)
A >1.0m/s B 0.75m/s C 0.5m/s D 0.25m/s
281 空载和有载水平运行或有载向下运行自动人行道的制停距离应在下列范围之间:(C )
A 0.35~1.30m B 0.30~1.40 C 0.30~1.30m:
282 自动扶梯的倾斜角不应超过(B)度。
A 25 B 35 C 30 D 40
283 自动扶梯根据乘客载荷计算或实测的金属结构最大挠度,不应超过支承距离I1的(B)。
A(0.9~14)/1000 B 1/750 C >1/1000
284 自动人行道的倾斜角不应超过(A)度
A 12 B 35 C 30 D 40
285 自动扶梯的梯级上空,垂直净空高度不应小于(C)
A 2.5 B 2.3 C 2.2 D 2.0
286 扶梯扶手带外缘与墙壁或其他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小于( C )mm。但不应过大,防止人员坠落。
A30 B 50 C 80 D 100
287 扶梯梳齿板梳齿与踏板面齿槽的啮合深度应至少为( C ) MM
A 2 B 4 C 6 D 8
288 扶梯梳齿板梳齿根部与踏板面齿顶部的间隙不应超过(B) MM
A 2 B 4 C 6 D 8
289 杂物电梯机房或机罩内应在(A)安装一个停止开关,甲来停止电梯并使电梯保持停止状态,并应保证该开关的停止位置是不会弄错的,该开关是安全触点。
A靠近入口外B靠近电动机C靠近控制屏
290 杂物电梯驱动主机及其辅助设备应放在一个(A )中,或者放在电梯井道中的(A;)内,该机房或机罩仅允许经批准的人员进入(或接近)
A单独的机房;一个机罩 B封闭的房间;封闭的机罩 C敝开的机房;敝开的机罩
291 杂物电梯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开口处应装设无孔的层门。门关闭时,在门扇之间或门扇与立柱、门楣或地坎之间的间隙应尽可能的小,均不大于(A )mm。由于逐渐磨损,间隙允许增加,但最终的间隙不大于(A )mm,如果有凹进去的部分,这些间隙应从凹底处测量。
A 6;10 B 5;5 C 10;10
292 杂物电梯悬挂装置的钢丝绳的公称直径不小于(A )mm。卷筒驱动电梯和额定载重量小于25kg曳引驱动电梯,钢绳公称直径不小于( A;)mm。
A 6, 5 B 8, 5 C 6, 10 D 10, 8
293 杂物电梯机房或机罩内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 A )间。
A 5~40℃ B -5~40℃ C 25~40℃
294 杂物电梯每一个层站入口(A )有一个地坎,地坎的强度应足以承受货物出入轿厢时的载荷。
A应装设 B宜装设 C如装设
295 杂物曳引式电梯的顶部间距,在轿厢或对重与井道顶部和底部的任何部件之间必须提供一个不小于(A )mm的距离,从而使得如果轿厢或对重装置撞击到下面的缓冲器井完全压实时,对重或轿厢不撞击到电梯井道结构顶部的任何部分。
A 50 B 100 C 250 D 200
296 杂物电梯井道底部(B )设置底坑。
A必须 B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不设
297 杂物电梯轿厢地坎和层门地坎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大于(A)mm。
A 25 B 50 C 100
298 杂物电梯悬挂钢丝绳或链条最少应为(A)根;每根应是独立的。
A 2 B 3 C 1
299 杂物电梯曳引轮或滑轮或卷筒的节圆直径与悬挂绳的公称直径之比不应小于(B)
A 40 B 30 C 20 D 10
300 杂物电梯悬挂轿厢和对应的钢绳或链条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 8 B 10 C 12 D 16
301 杂物电梯钢丝绳末端应固定在轿厢、对重或悬挂部位上。固定时,应采用金属或树脂充填的绳套、自锁紧楔形绳套、至少带有(B)绳夹的鸡心环套、手工编插绳环、带绳孔的金属吊杆或具有同等安全的其他装置。
A 2 B 3 C 4
302 杂物电梯钢丝绳及其端接装置的接合处,至少应能承受钢丝绳最小破断负荷的(A)
A 80% B 100% C 75%
303 杂物电梯至少在悬挂钢丝绳的一端设有一个(A)装置,用来平衡各绳的张力。
A 调节 B 固定
304 杂物电梯如果轿厢额定载重量大于(A;)kg,应在轿厢上设置安全钳装置。
A 250 B 200 C 100 D 25
305 对于曳引驱动的杂物电梯,应设置这样一个装置,该装置在电梯运行时间大于全行程正常运行时间(A)以前,能便电梯驱动机停止运转并使其保持停止状态。
A 10 S B 58 S C 15 S
306 除了杂物电梯轿厢地坎层门地坎之间的其他地方,井道壁和轿厢地坎之间、或者和轿厢门框架之间、或者和轿厢门之间的水平距离都不大于(A)mm。
A 150 B 75 C 100 D 200
307 如果杂物电梯轿厢和对重之下确有人可以进入的空间存在,井道底部的底面应按不小于5000N/的载荷设计。并且:a)将轿厢和对重缀冲器安装在一直延伸(B)上,或b)轿厢和对重上装设(B)装置。注:在额定载重量不大于50kg,行程不大于4m,所提供的井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吸收载重的轿厢和对重以重加速度从行程最高点落下所产生的能量,则这种场可以不考虑上述要求。
A 楼板上实心桩墩;安全钳 B 坚固地面上的实心桩墩;安全钳 C 坚固地面上的实心桩墩:限速器
308 杂物电梯限速器绳安全系数不小于(A),直径不小于(A)mm,限速器绳轮的节圆直径与该绳的公称直径之比不应小于( A)
A 8;3;30 B 10;8;30 C 12;3;40
309 杂物电梯动力电路和电气安全装置电路对地绝缘电阻不小于(A )。控制照明信号电路对地绝缘电阻不小于( A )
A 0.5MΩ;0.25MΩ B 0.25MΩ;0.5MΩ C 0.38MΩ;0.19MΩ
310 杂物电梯额定载重量200kg,其轿厢底面积应不超过( B )
A 0.75 B 1.0 C 1.25 D 1.5
311 杂物电梯的额定载重量不大于(A )kg
A 500 B 400 C 300 D 200
312 杂物电梯轿厢内部的高度应不大于(A )m
A 1.2 B 1.4 C 1.6 D 1.8
313 杂物电梯杂物电梯轿厢内部的宽度不大于( B )m
A 1.2 B 1.4 C 1.6 D 1.8
314 杂物电梯悬挂用钢丝绳和链条应不少于2根,其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0,钢丝绳的卷筒和曳引轮、滑轮的节圆直径应不小于钢丝绳直径的(C)倍
A 40 B 50 C 30 D 35
315 长期不使用的液压电梯应将其停在(B)层
A顶层 B 底层 C中间 D任意位置
316 液压电梯油箱的油温应在(C)之间。
A 5~40℃ B 5~60℃ C 5~70℃ D 0~70℃
317 液压电梯间接顶升的钢丝绳端头应有安全装置,在有(A )根钢丝绳不受力时,能使电梯停止运行。
A 1 B 2 C全部 D过半
318 液压电梯紧急下降手动操作装置,在操作时必须由持续的(C )来保持其动作
A电力 B 液力 C人力 D制动力
319 液压电梯高压胶管上应有制造厂名、(B )和试验日期标记。
A材料名称 B试验压力 C试验人员 D试验单位
320 液压电梯的空载上行速度与上行额定速度的偏差,不应超过8%。额载下行的速度不应超过下行额定速度(B )
A5% B 8% C 10% D12%
321 液压电梯间接顶升的悬挂钢丝绳应不少于 2根,钢丝绳直径不小于8mm,安全系数不小(C )
A 8 B 10 C 12 D 16
322 油泵电机的控制要求应与曳引电梯的驱动电机控制相同,上、下行电液比例阀电磁铁的控制必须有不少于( B )个独立的继电器。
A 1 B 2 C 3 D 4
323 液压电梯运行速度不大于(B )
A 0.5 B 1.0 C 0.63 D 1.75
324 断开液压电梯主电源开关前应尽可能将其轿厢停在( B )层
A 顶层 B底层 C中间 D任意位置
325 液压电梯轿厢在顶站平层时,轿厢导轨对上部导向装置提供的向上制导距离不应小于油缸行程余量所引起轿厢向上的距离与(C )之和
A 200 B 250 C 150
326 液压电梯空载轿厢上行的速度与上行额定速度的差值不应超过(A)。额定载重轿厢下行的速度不应超过下行额定速度A),除非有附加要求,否则电梯的额定速度V不应大于(A;)
A 8%;8%;1m/S B 10%;10%;0.63m/S
327 液压电梯各机械、液压及电器设备在正常工作时不得有撞击声和异常响声。乘客电梯(包括观光梯)和病床电梯的机房噪声不得大于( A )。运行中轿厢内噪声不得大于(A) 。开关门过程噪声不得大于(A)。
A 85dB(A);55dB(A);65dB(A) B 85dB(A);65dB(A);75dB(A)
328 液压电梯的平层精确度应在(B)的范围以内
A ±10mm B ±15mm C ±20mm
329 液压电梯在轿厢内额定载重量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安全钳动作后,轿厢底面的倾斜度不得大于正常位置的(B)
A 3% B 5% C 8%
340 液压电梯滑轮(或链轮)应设有防止钢丝绳(或链条)脱槽的装置,并能防止异物进入滑轮(或链轮),滑轮的节径与悬挂钢丝绳的公称直径之比不得小于(A )
A 40 B 30
341 液压泵站必须有过载保护,安全阀的调定压力不应超过额定工作载荷时压力的( C )。
A 110% B 115% C 120%
342 限速切断阀的动作速度应小于轿厢下行额定速度V的(D)倍,但不得大于(D)(用米每秒)表示
A 1.25 +0.3 B 1.25;+0.5
C 1.4;+0.5 D 1.5;+0.3
343 液压电梯液压油缸上部必须设置(C)
A 蓄能器 B 安全阀 C 排气装置
344 液压电梯液压泵站应设有压力指示,压力表的量程不应小于额定载荷时压力的( D )
A 110% B 120% C 140% D 150%
345 曳引轮的节圆直径就是从( D )量出的直径.
A 绳槽上部 B 绳槽底部C 轮外缘 D 钢丝绳中心
346 电机的极数为6/24,则其同步转速各是;(B;)转/分和250转/分。
A 1500 B 1000 C 500 D 250
347 非安全电压控制电路的绝缘电阻不得小于(A )MΩ
A 0.5 B 0.25 C 0.1 D 1.0
348 对于控制电路和安全电路,导体之间或导体对地之间的直流电压平均值和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均不得大于( B )
A 380V B 250V C 220V D 110
349 主机漆膜硬度按下列方法检验,用指甲在漆膜上划一下,如(A ),则漆膜合格
A 无凹陷划痕 B 无任何痕迹
350 主机漆膜附着力,应按下列方法检验用利刀在漆膜上纵横各划5条痕,刀痕间隔1mm,呈井字状,深度达金属层,手摸刀痕处漆膜(A )为合格
A不脱落 B 脱落
351 直径φ660mm,转速30转/分的曳引轮线速度为( C )
A 31m/min B 50m/min C 62m/min D 75m/min
352 紧急操作慢速移动轿厢的操作力不大于( D )可采用手动紧急操作装置。
A 100N B 200N C 300N D 400N
353 用手轮盘车升降电梯时,应断开(C )开关
A控制回路电源 B 安全回路电源 C 主电源 D 总电源
354 不属于直流电动机定子部分的部件是( D )
A 励磁绕组 B 换向磁极 C 电刷装置 D 电枢
356 电流法检验电梯平衡系数使用的仪器有( A)
A 钳表 B 兆欧表 C >接地电阻仪D 照度计
357 供电电源频率为50赫兹,三相异步电动机极对数为3,其同步转速是( C )
A3000转/分 B 1500转/分 C1000转/分 D 960转/分<
358 下列属于直流电机调速的方式是( D)
A改变转差率 B 改变电源频率 C 改变电机极对数D 改变串接电阻
359 不属于有齿轮曳引机的部件( C )
A电动机 B 制动器 C 安全钳 D 减速器
360 在同等条件下,曳引轮直径与曳引钢丝绳直径的比值越大,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B )
A 越短 B 越长 C 可能变长,也可能变短 D 不变
361 电梯监督检验规程要求,意外带电的部件与机房接地端连通性应良好,且之间的电阻值不大于( B ) 4Ω
A0.25Ω B 0.5Ω C 0.25MΩ D 0.5MΩ
362 设有选层器钢带时,通常一端连接轿厢,另一端连接( C )
A限速器 B楼板 C对重装置 D曳引机
363 轿厢限速器电气开关应( C )
A在上行超速时起作用,下行超速不起作用B在下行超速时起作用,上行超速不起作用C上、下超速时均可起作用 D上下超速时均不起作用
364 额定速度不大于2.5m/s的电梯,运行时机房最大噪声不大于( B )
A55 B 80 C 65 D 70
365 制动器线圈断电时制动器( B )
A松闸 B合闸 C保持原来状态
366 电梯电动机和减速度箱之间的联接方式一般采用( A ;)连接
A联轴器 B特殊材料粘接 C焊接 D铆钉
377 曳引摩擦力(B ),会导致曳引绳与曳引轮之间打滑,轿厢不受控制,容易出现危险。
A过大 B过小 C不变 D相等
378 下列哪些原因不是造成电梯电动机缺相的主要原因( D )
A主回路接触器接触不良 B主回路接线端子接触不良 C电动机绕组引出端子接触不良 D供电电源缺相
379 电梯变频控制柜中,电路的最高电压是(D )
A110V B 220V C 380V D超过380V
380 不属于交流电动机定子部分的部件是( D )
A定子绕组 B硅钢片铁芯 C机座 D电刷装
381 量电动机转速时应在旋转轴( B )将接触式转速表测头压在被测旋转轴的中心孔内。
A转动后 B转动前 C高速转动中 D低速转动时
382 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指:( A ) B
A转矩与负载的关系 B转速与转矩的关系 C转速与电压的关系 D转矩与电压的关系
383 曳引轮节园直径为0.66米,T1=1200kg,T2=450kg时蜗轮的转矩为(A )
A2475N•m B 247.5N• C 495N•m D 495kg•m
384 根据电机转速公式,三相电动机如果要调整转速,对速度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D )
A改变转差率 B改变电源频率 C改变电机极对数 D改变绕组相序
385 属于曳引机的部件是( A )
A 电动机 B钢丝绳 C限速器 D反绳轮
386 曳引机采用刚性联轴器安装时同轴度应(A )毫米
A≤0.01 B ≤0.02 C≤0.1 D≤0.2
387 电梯供电电压波动不大于(B )范围
A±5% B±7% C ±10% D±12%
388 层门地坎下至少(B )开锁区加50mm的距离应是坚硬的光滑表面。
A 50mm B 1/2 C 500 D 1/3
389 (A );的门应是无孔的,货梯或汽车梯可用交栅门等有孔的门。
A 客梯 B 货梯或汽车梯 C 杂物梯
390 轿厢噪声应在轿厢中央距地面1.5m处测量,取最大值;开关门噪声应在轿厢距地面1.5m离门(C )处测量,取最大值。
A 1.5 B 1 C 0.24 D 0.5
391 在同一井道内,两相邻轿厢问的水平距离不大于(C )m,且大于等于0.3m时,可使用轿厢安全门。
A 0.5 B 1 C 0.75 D 1.5
392 电梯轿厢可利用随行电梯的钢芯或芯线作保护线,采用电梯芯线作保护线时不得少于( B )
A 1 B 2 C 3 D 4
393 电梯井道检修门高度不得小于(A;)m,宽度不得小于(A )m。
A1.4,0.6 B 1.8,0.35 C 1.5,.0.6 D 1.4,0.5
394 水平滑动门的开启方向,用( B )的力(不用工具)施加在一个最不利的点上,间隙不得大于( B )
A100N,20mm B150N,30mm C 100N,30mm D 200N,30mm
395 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 B )mm
A 30 B 35 C50 D28
396 当电源为额定频率,电动机施以额定电压时,电梯轿厢在半载,向下运行至行程中段(除去加速和减速段)时的速度,不得大于额定速度的(A ),宜不小于额定速度的(A )。
A105%,92% B 105%,95% C 105%,98%D 108%,92%
397 电梯门电气安全电路的导线,其截面积应不小于(B )
A 0.5mm B 0.75mm C 1mm D 2mm
398 动力操纵的自动门(水平滑动门)阻止关门的力应不大于(C )N。这个力的测量不得在关门行程开始的( )之内进行
A100,1/2 B 120,2/3 C 150,1/3 D 180,1
399 层门电气联锁触点的电路(安全电压以外)对层门外壳(地)绝缘电阻不得小于(B )MΩ。
A 0.25 B 0.5 C 0.4 D 0.8
400 当相邻两层地坎之间距离超过(B )时在其间的井道壁上应开设通往井道供援救乘客用的门。
A 10 B 11 C 13 D 14
401 检修门的高度不应小于( A ),宽度不得小于0.6m。
A 1.4 B 1.6 C 1.8
402 采用对接操作的轿厢护脚板垂直部分的高度应在轿厢处于最高装卸位置,延伸到层门地坎以下不小(A )M
A 0.1 B 0.2 C 0.3 D 0.5
403 门锁滚轮与轿厢地坎间隙应为(B )mm。
A 5~8 B 5~10 C 8~10 D 6~8
404 门刀与各层层门地坎间隙应为( C ;)mm。
A 4~5 B 5~8 C 5~10 D 4~8
405 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水平距离偏差为( C )mm。
A-3~0 B -2~0 C 0~+3 D 0~+2
406 乘客电梯起动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最大值均不应大于(B )
A lm/S B 1.5m/S C 2m/S D 2.5m/S
407 当乘客电梯额定速度为2.0m/s
A 0.65m/S B 0.75m/S C 0.85m/S D 1.5m/S
408 额定载重量为1500公斤的电梯,其额定载客人数为(D;)
A 13 B 14 C 18 D 20
409 ( C )系统由轿厢门、层门、开门机、联动机构、门锁等组成。
A 导向 B 曳引 C门 D 安全保护
410 ( A )电梯的层门门扇与门扇之间,门扇与门套、地坎之间的验收时间隙应不大于6mm。
A 乘客 B 载货 C 杂物 D 汽车
411 轿厢最大乘客数=额定载重量/(C ),再向上圆整到整数。
A 55 B 65 C 75 D 85
412 在规范中规定乘客电梯运行中轿厢噪音不大于( B )分贝。
A 65 B 55 C 80 D 70
413 二扇旁开式层门,联动机构为钢丝绳式,其快慢门的速比为(B )
A 1:1 B 2:1 C 3 :1 D 4:1
414 门滑块固定在门扇下底端,每个门扇一般至少装有( B )
A 1 B 2 C 3 D 4
415 轿厢安全窗的作用有( A )
A困人时供乘客逃生 B 为安装人员提供通道 C 供运载超长物件 D 通风
416 离轿顶外侧水平方向距离超过( B )的自由距离时,轿顶应装设护栏,并固定可靠。
A 0.2 B 0.3 C 0.4 D 0.5
417 额定速度0.63m/s
A ±10 B ±15 C ±20 D ±30
418 电梯开关门过程中最大噪声不大于( C );
A 55 B 60 C 65 D 70
419 轿厢护脚板垂直部分的高度应不小于( C )米。
A 0.5 B 0.6 C 0.75 D 0.95
420 门滑轮固定在门扇上方,每个门扇至少装有(B )
A 1 B 2 C 3 D 4
421 验收时货梯门扇与门套之间,门扇与门扇之间的间隙均应不大于( A )
A 5 B 6 C 7 D 8
422 层门锁的电气开关动作之前,层门锁锁紧元件的最小啮合长度为( C )
A 5 B 6 C 7 D 8
423 用层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在未确定轿厢位置时,层门的开门宽度的最适宜尺寸是:( B )
A与肩同宽 B小于肩宽 C层门完全打开 D打开500毫米
424 轿厢地坎离层门地坎垂直距离小于( A )毫米不用盘车也可以救人
A 600 B 900 C 1000 D 1100
425 额定速度V≤0.63m/s的交流双速电梯,轿厢在空载和额定载荷范围内的平层精度,应在( C ;)mm范围内
A ±5 B±10 C±15 D±20
426 额定速度V≤2.5m/s的交、直流调速电梯,轿厢在空载和额定载荷范围内的平层精度,应在( B ) ;mm范围内
A ±10 B ±15 C ±20 D ±30
427 为了(C ),轿厢地坎下装设的护脚板的垂直部分应大于0.75m。
A 防止有人破坏电梯 B防止维修人员被挤压 C防止在非正常停车时,人员从层门处坠落井道 D防止人员脚被剪切
428井道设置井道安全门的条件是(B ),且没有轿厢安全门
A当相邻两层门头到地坎的距离大于11m时 B当相邻两层地坎间的距离大于11m时
C当相邻两层地坎间的距离大于12m时 D无安全窗时
429电梯的行程大于30m时,则(B )
A只需在轿厢内装设报警装置& B必须在轿厢和机房之间设置对讲系统
C必须在轿厢和值班室之间设置对讲系统 D必须在轿厢和机房及值班室之间设置对讲及监视系统
430轿厢应安装有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照明的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1W灯泡用电( C )
A30分钟 B 40分钟 C 1小时 D 2小时
431在开门区域,阻止开门最大的阻力不得超过( B )
A 300 B 150 C 200 D 50
432在门关至行程( )后,阻止关门的力不大于( B )N
A1/3;300 B 1/3;150 C 2/3;150 D 2/3;300
433轿壁的机械强度试验是在5cm的面积上,施加( C ;)N均匀分布力,其弹性变形不大于15mm
A 1000 B 400 C 300 D 200
434载货电梯轿厢面积( B )
A允许超5% B不允许超 C允许超8% D允许超3%
435产生和维持门锁的锁紧动作的力不能由( D )提供
A弹簧 B重力 C永久磁铁 D电磁
436 当轿厢载有( A )额定载荷并以额定速度下行时,切断电动机和制动器电源,电梯应可靠停止。
A 125% B 150 % C 130% D 200%
437 额定速度不大于2.5m/s的客梯,运行中轿内最大噪声不大于( A )
A 55 B 60 C 65 D 70
438 从井道内( D )能打开井道安全门。
A用三角钥匙 B决不 C用专用钥匙 D不用钥匙
439货梯层门关闭后,门扇与门框或门扇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B )mm。
A 6 B 8 C 10 D 30
440每个层门地坎下有水泥牛腿或应装设护脚板,其表面光滑连续,垂直部分高度不应小于( B )
A0.75m B 1/2的开锁区域加上50mm C 300mm D 600mm
441 在轿顶和底坑作业时,必须将相应的(D )置于断开位置
A主电源开关 B超载开关 C安全钳开关 D停止开关
442汽车电梯轿厢面积按( B )
A 200 B 250 C 300 D 400
443在层门锁紧元件啮合不少于( D )mm时电气触点才能接通
A 9 B 5 C 3 D 7
444 乘客电梯轿厢面积允许增加( C ;)%的面积
A 2 B 3 C 5 D 8
445 GB7588-2003要求,在用客梯层门关闭后,门扇与门框或门扇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 C )mm。
A 6 B 8 C 10 D 30
446对于水平中分式层门,以150N力沿开门方向在最不利点作用,门扇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 A ;)mm。
A 45 B 30 C 15 D 6
447当轿厢不在本层,打开的层门应(B )
A必须用手关闭 B能自动关闭 C必须把轿厢开到本层才能关闭 D必须使用三角钥匙关闭
448 用于处理电梯受困人员的救援装置为( B )
A限速器 B对讲系统 C缓冲器 D限位开关
449 轿厢地坎上应装设护脚板,垂直部分高度至少( A )m。
A 0.75 B 0.85 C 1.0 D1.5
450 离轿顶外侧水平方向距离超过( C ) m的自由距离时,轿顶应装设不低于1.1m的护栏,并固定可靠
A 0.6 B 0.3 C 0.85 D 0.5
451 当轿厢载( C ;)额定载荷并以额定速度上下运行时,电梯均应能可靠停层。
A 125% B 120% C 110% D 150%
452 对于交流调频调速电梯,正常运行停靠开门后,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的垂直距离不大于( A )
A±15 B±30 C±25 D±45
453 当电梯采用(C )控制方式时,厅外召唤信号可顺向截梯
A手柄操纵 B按钮 C信号 D变频
454 额定载重量为2000kg的电梯轿厢面积不应大于( A )
A 4.2 B 2.4 C 5.0 D 2.0
455 电梯验收时,层门、轿门的门扇之间,门扇与门套之间,门扇与地坎之间的间隙不大于( A ) ;mm,货梯不大于( ;) mm。
A 6;8 B 8;10 C 6;10 D 8;10
456 2:1绕法的电梯钢丝绳线速度是轿厢提升速度的( C )
A 一半 B 相同 C 2倍 D 4倍
457 电梯的超载装置动作时,下列(D ;)叙述是不正确的。
A轿厢超载灯亮 B轿厢超载警铃响 C轿厢门保持开门状态 D按住关门按钮,电梯可以关门
458 安全钳动作后,轿厢地板将产生倾斜。在负载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轿厢地板的斜度不得超过正常位置的( D )%。
A 1 B 2 C 4 D5
459 轿厢承载125%额定载荷,以正常运行速度(A )时,切断电动机与制动器供电,轿厢应被可靠制停且无明显变形和损坏。
A下行 B上行
460 邻层站距离大于11m时,应设井道安全门,或在有相邻轿厢的情况下设置( A )
A轿厢安全门 B检修活板门 C安全窗 D底坑安全门
461 轿顶护栏扶手外缘和井道中的任何部件(对重、开关、导轨、支架等)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D )m。
A 0.15 B 0.20 C 0.30 D 0.10
462 轿顶护栏应装设在距轿顶边缘最大为( A )m之内
A 0.15 B 0.20 C 0.30 D 0.10
463 电梯应设置超载保护装置。当载重量超过额定载荷( C )%且至少为75kg时,超载保护装置动作。
A-10 B 5 C 10 D 15
464如果电梯行程大于( C ;)m,在轿厢和机房之间应设置由紧急电源供电的对讲系统或类似装置。
A 10 B 20 C 30 D 40
465载重量为1000kg的客梯,轿厢最大有效面积为( C )
A 2.0 B 2.2 C 2.4 D 3.0
466轿顶可以不设置的是( B )
A至少能支撑两个人 B 设有安全窗 C设置停止开关 D设置检修开关
467紧急照明电源说法不正确( C )
A至少供1W灯泡用电1h B正常电源故障时,应自动接通紧急照明电源
C切断主电源紧急照明自动接通 D应能供给紧急报警装置报警
468 当底坑下有能进人的空间时,底坑地板的强度应能承受不小于( C ) 的负荷。
A3000 B 500 C 5000 D 6000
469 在轿厢完全静止压在缓冲器上时,对重导轨在上导靴以上应有不小于(C)的制导长度。而且底坑地面与轿厢最低部分的净空距离应不小于0.5m;与导靴、安全钳、护脚板下端的净空距离不小于0.5m
A0.3+0.035V B1.0+0.035V C0.1+0.035V D0.1m
470在交付前检验时,导轨的直线度偏差应不大于(C )
A1.0/5000 B1.5/5000 C1.2/5000 D2.0/5000
471每根导轨应有2个支架,支架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 B )
A2 B2.5 C3 D3.5
472热轧型钢导轨只能用在( C )
A货梯 B对重 C速度不大于0.4m/s的杂物梯 D液压电梯
473油压缓冲器柱塞的安装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C )
A5 B6 C0.5 D3
474瞬时式安全钳用于速度不大于( A )
A0.63 B1.0 C1.75 D2
475渐进式安全钳动作时的制停平均减速度应不小于0.2g,不大于( B )
A0.5g B1.0g C1.2g D2
476在装有额定载荷的轿厢自由下落的情况下,渐进式安全钳装置制动时的平均减速度应在( B )至1.0g之间。为标准重力加速度。
A0.1g B0.2g C0.3g D0.5g
477端站平层时,蓄能型缓冲器的缓冲距离为( B )
A150~300mm B200~350mm C150~400mm D200~400mm
478端站平层时,耗能型缓冲器的缓冲距离为( C )
A150~300mm B200~350mm C150~400mm D200~400mm
479测量底坑有关尺寸时,( B )用计算方法代替轿厢蹲底测量。
A不可以 B可以
480导轨直线度测量时,可以轿厢运行中晃动最大的地方,用5m线坠连续测量( C )段,取其中最大偏差的绝对值。
A1 B2 C3 D4
481对耗能型缓冲器需进行复位试验,复位时间应不大于( C )
A 60 S B 90 S C120 S D 150 S
482如果底坑深度大于( C )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许,应设置底坑进口门。
A2 B2.2 C2.5 D3
483井道的内表面与轿厢地坎或轿厢门框架或轿厢门之间水平距离应不大于( B )m
A0.10 B0.15 C0.30 D0.12
484在井道顶部设置通风孔,其面积不得小于井道水平断面面积的( A ),通风孔应通向室外。
A1% B2% C3% 4%
485若额定速度大于( B ),对重安全钳装置应是渐进式。其它情况下,可以是瞬时式。
A0.63m Blm C1.5m D1.75m
486耗能型缓冲器可能的总行程应至少等于相应115%额定速度的重力制停距离即(C)
A0.035V2 B0.057V2 C0.067V2 D0.067V
487蓄能型缓冲器的设计应能在静载荷为轿厢质量与额定重量之和的2.5倍至( B )倍时达到上面规定的行程。
A3 B4 C5 D6
488蓄能型缓冲器可能的总行程应至少等于相应于115%额定载荷速度的重力制停距离的( B ),无论如何,此行程不得小于65mm。
A1.5倍 B2倍 C3倍 D4倍
489若电梯额定速度大于( A ),轿厢应采用渐进式安全钳装置,若电梯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轿厢可采用瞬时式安全钳装置。
A0.63 B1 C1.5 D0.5
490若电梯额定速度大于( C )时,应增设防跳装置,动作时,一个电气安全装置应使电梯驱动主机停止运转。
A2.5 B3.0 C3.5
49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轿厢导轨长度应提供不小于(A )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A0.1+0.035 B0.035 C0.3+0.035 D1.0+0.035
492当轿厢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底坑应看足够空间,该空间大小以能放进一个不小于(A )矩形体为准,矩形体可以任何一个面着地。
A 0.5m×0.6m×1.0m B 0.5m×0.6m×0.7m C 0.4m×0.6m×0.8m D 0.5m×0.6m×0.8m
493曳引钢丝绳的公称直径不小于( )mm;钢丝抗拉强度:对于单强度钢丝绳宜为( B )MPa或
A 6;1670;1770 B 8;1570;1770 C 8;1570;1770 D 6;1570;1670
494电梯额定速度大于(A )应用渐进式安全钳装置。
A 0.63m/s B 1.0m/s C 0.63m/s D 1.0
495电梯额定速度小于( C )应适用瞬时式安全钳装置。
A 0.63 B 1.0 C 0.63 D 1.0
496蓄能型缓冲器适用于( D )的电梯。
A 0.63 B 1 C 0.63 D 1
497轿厢与对重间的最小距离为( D )mm。
A 300 B 100 C 80 D 50
498轿厢导轨顶面间距离偏差为( D )mm
A 0~+3 B -1~+1 C -2~0 D0~+2
499对重导轨顶面间距离偏差为( A )mm
A0~+3 B -1~+1 C -2~0 D 0~+2
500电梯乘客常在(D )发生事故。
A 轿厢内 B 底坑 C 机房 D 井道层门出入口处
501是当轿厢运行超过端站时,轿厢或对重装置未接触缓冲器之前,强迫切断主电源或控制电源的非自动复位安全装置。( C )
A 安全钳开关 B 断绳开关 C 极限开关 D 限位开关
502对重侧应设防护栅栏,其高度不低于 ( D )m。
A 1.5 B 1.8 C 2 D 2.5
503采用钢管材质的脚手架要做好接地保护装置,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C )
A 5Ω B 40Ω C 4Ω D 4A
504每列导轨工作面每5m铅垂线测量值间的相对最大偏差均不大于下列数值:轿厢导轨和设有安全钳的T型对重导轨为不设安全钳的T型的对重导轨为( B )mm。
A 1 B 1.2 C 1.5 D 2
505作业时,严禁一脚踏在轿顶,另一脚踏在井道中任一固定点上操作。( C )
A机房 B轿厢底 C井道内 D轿厢内
506当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时,轿顶空间应满足( C )
A井道顶最低部件与轿厢顶之间距离≥0.3+0.035V B井道顶最低部件与轿厢顶上最高设备之间距离≥0.3+0.035V C轿顶上方空间不小于0.5m×0.6m×0.8m D轿顶上方空间不小于0.5m×0.6m×1.0m
507电梯检修速度不允许超过( C )m/s
A 0.25 B 0.5 C 0.63 D 0.8
508滚轮导靴在导轨面上加润滑油会导致( B )
A滚轮更好转动 B滚轮打滑 C;减少噪音 D更好工作
509是当轿厢或对重超过下极限位置时,用来吸收轿厢或对重装置所产生动能的制停安全装置。( D )
A安全钳 B限速器 C端站减速装置 D缓冲器
510对重的计算公式为( B )
A W=G+(0.2~0.3)Q B W=G+(0.4~0.5) Q C W=G+(0.3~0.5)Q D W=G-(0.4~0.5)Q
511轿厢导轨接头处台阶应不大于( C )mm
A 0.01 B 0.02 C 0.05 D 0.5
512极限开关动作时,下列装置中( D )不能正常工作。
A 轿厢对讲电话 B 轿厢报警按钮 C 轿厢应急照明 D 开门按钮
513装有多台电梯的轿厢和对重的井道,应在井道下部不同电梯的运动部件(轿厢或对重)之间设置隔障,隔障高度不小于。( C )
A 1.5 B 2 C 2.5 D 3
514电梯封闭井道内应设置固定照明,井道最高与最低位置( A )m以内各装设一盏灯,井道内应有足够的亮度。
A 0.5 B 0.7 C 0.8 D 1
515井道内表面与轿门或门框的间距不大于( C )m
A 0.5 B 0.1 C 0.15 D 0.2
516电梯轿厢( A )时,进行电流法平衡系数的读数测量
A与对重在同一高度时 B在最高处 C在最低处 D在约在中间层
517计算井道顶部空间时,系数0.035是( A )
A按115%额定速度下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计算出来 B一个经验系数 C按额定速度下重力制停距离计算出来 D按115%额定速度下重力制停距离计算出来
518补偿链穿麻绳或包护套的主要目的是( C )
A 增加强度 B 减少冲击 C 降低运行噪音 D 保护链条
519电梯钢丝绳的最常见损坏形式是( C )
A 断股 B 腐蚀 C 磨损 D 磨损
520电梯的底坑深度与(B )有关
A电梯载重量 B电梯速度 C缓冲器质量 D底坑结构
521轿厢检修运行应依靠一种持续揿压按钮,防止误操作,并标明运行方向,轿厢检修运行速度应不大于( B )m/s
A0.5 B0.63 C0.25 D0.64
522.底坑高度为( B )m以上时,应设梯子。
A.1.5 B.1.6 C.1.7 D.2.0
标题:电梯维修技术考试试题 电梯维修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地址:http://www.diantijob.com/news/diantizhishi/182554-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