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93岁的赵奶奶昨天坐着电梯下了趟楼,这是她住这儿40多年来第一次痛痛快快地出门。昨天正式投入运行的老楼加装电梯,让这位单元里最年长、最高层的老人觉得外面的世界没那么遥远了。东城区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的老旧小区增设电梯试点工程昨天率先检测合格并取得使用许可,整个单元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人们终于可以不再“望楼兴叹”。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符合加装条件的老旧小区只要该单元全体居民同意,就可以到所在街道城建部门或直接到东城区住建委提交书面申请。住建委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符合政策及
安装条件的列入试点,开展增设电梯工作。
推广指南
“老楼电梯”一键申请
东城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老旧小区建成年代较久,情况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安装电梯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水电气热等专业管线的改移。所以会推行“一个门栋一个方案”。记者了解到,东城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老旧小区,符合加装条件的只要该单元全体居民同意,就可以到所在街道城建部门或直接到东城区住建委提交书面申请。住建委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符合政策及安装条件的列入试点,开展增设电梯工作。
据介绍,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采取的是“代建租用”的增设电梯形式。这种形式是由全单元业主委托一家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先与实施主体签订委托和租赁协议,再根据楼层和具体情况向业主收取租金。“这样核算下来,居民每个月平均掏出二三百块钱就可以,这个方式比拥有产权的新建电梯减少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居民也更容易接受,推广起来的困难也减少了很多。”
讲述 老邻居行动不便 没电梯只能搬家
和平里一区4号楼是一座建于1962年、呈倒“L”型的老楼,四单元就位于“L”的拐角处。橘粉色的楼体外,与楼体同高、深灰色的大型钢结构建筑就是新增设的室外电梯。无论是匆匆而过的上班族,还是买早点路过的街坊邻居,都会停下脚步观望一下这个有点“后现代”的“大家伙”。尤其是遛弯的老人,基本都会带着羡慕地感叹一句:“哎哟,人家这电梯建好了!”
家住4单元2层的张海乔已经78岁,作为楼门长,老人对每家每户情况基本上都“门儿清”。“我78岁了,但是这岁数在我们单元就算个平均值,五楼的老太太今年都93了。”
跟着老人走上二层,老楼的楼道虽然有照明,但是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的光线差仍然让人有“眼前一黑”的感觉。张海乔说,也就是因为住了几十年,习惯了,不然就算是二层,岁数大了依然是不方便。前两年,住在四层的一位行动不便的老邻居,就因为实在受不了没有电梯被迫搬家。
张海乔在写字台的抽屉里翻出了一份申请,这是楼里的6户邻居关于安装电梯的申请,时间是2015年9月。2016年9月,北京出台《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简化审批手续,为增设电梯“亮了绿灯”。“算赶上好时候了,后来我们才指导这有多难,幸亏有好政策。”
93岁老人爬楼40年 坐电梯是个“梦”
楼门长老张说的五楼老太太,是93岁的赵桂兰。她是4单元最年长的,也是住最高层的。几十级台阶对于赵桂兰老人来说,就是她与外面的世界最“远”和最“难”的距离。“我住在这儿40多年了,爬楼也爬了40多年,40多年了我没坐过电梯,这是我的‘梦’啊。”“梦”这个字老人说的声音异常洪亮,洪亮中还带着激动的颤抖。
赵桂兰深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如果就这样每天待在家里不出门,那很可能就意味着以后再也“出不去”了。所以就算是扶着楼梯扶手、一级台阶一级台阶慢慢挪,老人都坚持每天下楼。卷起裤腿,老人18年前双膝做手术的疤痕还清晰可见,右腿到现在还贴着止痛的膏药。“有时候上下一趟楼,就得近20分钟。”得知楼里的电梯终于可以用了,老人家昨天早早儿地一步步挪下了楼。看着电梯明亮的轿厢,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还坚持要走到楼外,看看这个“大家伙”到底长啥样儿。
探访 “垂直公交”可观景 轮椅进出无障碍
走进4单元楼门,新安装的电梯就在右手边。北京华龄安康控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设计师、电梯的设计者郑宏安正和工作人员对电梯做最后的检查和把关。“当时,住建部的一位专家给这个电梯起名字叫‘垂直公交’,我觉得这个挺贴切。”郑宏安说,“我们这个电梯是为居民、尤其是为住在老旧小区的老人,解决出门和回家的最后十米。”既然是专为老人设计的电梯,那么郑宏安就将所有的设计重点都集中在如何让老人使用方便上。这部电梯承重450公斤,基本上只有普通电梯承重的一半左右。郑宏安说,经过测算,并没有考虑很大的吨位。而且电梯深度只有不到两米,并不妨碍楼前通行。虽然轿厢不大,但郑宏安说,他经过多次试验测量,“必保”的就是能让一个轮椅自由出入,而且轮椅侧面、后面都可轻松站下一个人,这也是考虑到老人坐轮椅出门时需要家人陪伴。
记者看到,电梯轿厢带有采光窗,内部没有丝毫的逼仄感。与一般电梯平层停靠、直接入户不同,这个电梯采用的是“半层停靠”。郑宏安说,这是一栋过去典型的“苏式楼”,没有阳台,也没有电梯井,楼体每升高半层,就会有一个“拐弯儿”的楼梯踏步休息平台。所以电梯的设计也必须“半层停靠”,居民从1楼步入电梯后,可到达2.5层或者4.5层的楼梯休息平台,再步行半层回到自己家中。
全透明采光无遮挡 噪音小于说话声
老楼安装电梯步履维艰,很大原因是居民担心在楼外安装电梯影响采光,同时还提出“电梯运行会产生噪音”。郑宏安说,这栋老楼是“L”型,也就是带有拐角,所以设计时特意采用了全通透、钢化玻璃材质,相当于一部“观景电梯”。“如果不是拐角楼,就不必使用这种全透明的,即使安装了电梯但也不必担心采光,而且造价还相对较低。”
走进电梯轿厢,刷一下IC卡,电梯门缓缓关闭,以0.5米/秒的速度平稳上升。无论是在轿厢内还是在电梯间,能听到的声音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记者与郑宏安交谈的声音大。郑宏安告诉记者,经过测试,这部电梯低于日间噪音标准,运行时完全可以控制在60分贝以下,而正常人说话的声音是65分贝。
郑宏安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海淀区大柳树5号院的外挂式电梯也是他设计的,但因为一些手续问题,建设时间在后的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的居民反而先用上了。“预计下个月,大柳树5号院的电梯也能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他说,他们还将对使用电梯的居民进行培训,每周都会有专业工作人员巡视,每两周就要为电梯进行全面“体检”,这比一般电梯检修的频率提高一倍左右。
标题:老楼加电梯 和平里居民尝鲜 地址:http://www.diantijob.com/news/hangye/17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