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8 13:55:25浏览次数:4609次
关于加强电梯安全监管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安全法》)有关规定,结合电梯在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目前电梯设备安全隐患主要有:
一是目前60%事故根源都集中在“维修保养”环节。虽然国家鼓励电梯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的维保,但实际上,电梯生产和维保分离,维保业务大都由第三方执行,维保机构良莠不齐,维保责任不够明确。据了解,部分电梯虽有“年检合格”标牌,却未按规定按时进行日常维保,致使不少“合格”电梯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电梯安全责任链条不甚明晰,生产商、维保机构及使用单位互相推卸责任,关系不顺、职责不清,且安全监管的主体、客体和标准较为模糊。
三是电梯使用方法不当,公众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因看护不力,儿童在电梯上玩耍、嬉闹造成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为此,建议:
一、依法进行维修保养。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实施准入管理制度,凡从事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的单位,必须取得许可证,并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工作;承担维护保养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作业人员资格,持证上岗;电梯应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针对每台电梯,要督促维保单位严格依法制定维保方案,密切跟踪设备运行情况,按时更新维保记录,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对盖板、楼层板、防护挡板等易引发事故的部件,要加强检查、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二、规范管理电梯运行。使用单位在电梯开启时要确认其安全状态;电梯运行时要定时巡检,如发现故障与异常情况,要及时停运并通知维保单位检修;电梯停运检修时要与维保单位一同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防止无关人员误入造成意外伤害;建立电梯安全工作岗,在关键位置安排“乘务员”进行值守,引导乘客安全乘用电梯,一旦发生故障,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救援措施,防止或减轻伤害。广泛进行电梯安全教育培训,倡导公众规范使用电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且14岁以下未成年人乘坐扶梯,必须要有成年人陪同看护。
三、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厘清并明确质监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生产、经营、安装、维保和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检验机构的技术把关责任和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管责任,建成立体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梯安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担当,为每台电梯建立安全档案,设立可追溯制度,一旦出现故障或事故可以追溯源头。
四、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将电梯经营、安装、维保、使用各个环节全程纳入监管范畴,坚决查处无资质从业单位的非法行为,加强电梯安全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电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排查并整治安全隐患,尤其要加大对老旧电梯的安全监管,杜绝“老龄化”电梯超期服役、带病运行。加大对12365投诉举报电话的宣传的力度,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并反馈处理情况。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全“零风险”。
近年来,随着住宅小区电梯数量的成倍增长,其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广大住户的关心和政府及媒体的关注,加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迫在眉睫。
存在的主要问题
住宅小区电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小区电梯底坑积水严重,且未及时排除,长时间腐蚀电梯主板和零件,存在事故隐患;二是部分小区物业公司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安全管理不到位;三是电梯维修、改造资金欠缺,电梯易损件、零配件磨损后更换、维护不及时,导致电梯停梯、关人现象严重;四是警示标志、乘梯须知等普遍受到图鸦或损坏;五是住户在装修过程中对电梯爱护不够,装修渣土、混凝土掉入电梯厅门缝隙,致使电梯产生故障的现象也很严重。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小区土建初期埋下隐患。小区开发商在建设初期工程中,对于电梯质量安全考虑不足。比如底坑积水问题,开发商拟用水泵抽水,而实际上在小区建成后,如果物业管理公司责任心不强或者水泵损坏都会导致抽水不及时,造成安全隐患。
二是电梯管理责任不够明确。部分新交付使用的小区电梯存在着开发商与物业、业主三方之间使用管理责任不明确等现象;有的小区物业公司调换频繁,安全管理工作衔接不够。
三是用户缺乏安全使用知识。电梯使用者缺乏安全使用常识,部分用户不爱惜电梯或使用不当,人为损伤电梯的现象比较频繁,这些行为客观上加快了电梯的磨损,经常造成电梯故障、困人等后果。
标题:关于加强电梯安全监管的建议 加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地址:http://www.diantijob.com/news/hangye/18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