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25 15:46:45浏览次数:1496次
电梯物联网已迈出最难的第一步
电梯物联网的大生态是由电梯制造商、电梯维保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运营部门等多方组成。参与各方共享云端知识库,共同参与电梯管理,共赢受益。它对电梯行业的改造影响将是举足轻重的。
随着北上杭等城市试点推进 , 全国电梯监管物联网项目纷纷落地:
金数字EGS110电梯安全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大数据、云计算、3G/4G无线网络等技术有效融合,对电梯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实现电梯实时监管、故障统计、维保管理、应急救援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政府与社会综合监管平台。是集电梯乘客需要、物业管理单位需要及监管部门需要的一款便民服务产品。
上海三菱启动“智能电梯”项目,标志着上海正在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的脚步。当时全市已有4万台接入物联网的智慧电梯投入使用,到2018年将增加到10万台以上。
“守业”更比“创业”难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电梯运行的安全性。然而“智能电梯”技术在复制推广过程中,又如何能权衡各方利益,兼顾成本和性能,种种难题,最终还是考验政府部门终极决策者的智慧。
就目前我国电梯 物联 网发展情况来看 ,突出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主导,缺少市场机制
目前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提供 了可行的监管方案 ,然而作为监督部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 ,不足以打开市场需求,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除非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强制执行 。
2.各地业务模式不统一
这不仅仅会形 成未来 的信 息化孤岛, 特种设备 安全管理部门也无法从社会运营机构获得有效数据,从长远来看,这还将拉低电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的地位。
3.目前电梯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 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电梯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 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下游电梯维保企业、物业公司、电梯用户等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
4.监管不到位
由于多方利益难以同时协调,所以利好政策难以真正落地,监管环节对于政府和社区、物业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也是历来一大难题。
这些问题要怎样应对?
1.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应加速电梯物联网深层次技术和高附加值利益的探索, 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驱动,将成为电梯物联 网产业的关键 点。
2.品牌间开放端口协议,建立标准统一
在一个 电梯物联网这个 新兴产业崛起 的过程中, 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必然有争夺主导者地位的机会。 而决定主导地位的,不是一时的用户规模 ,甚至也不是高精尖的技术 ,而是标准统一 的电梯物联平台。
3.形成 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其本质是驱动行业业务发展,好的商业模式可以统摄未来市场 。能否进行之合理的利益分配,形成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是物联网产业链成熟的考验。
4.信息化管理升级: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
电梯物联网本身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将电梯、电脑 手机等连接在一起 ,它的价值更体现在这背后对数据的处理 、挖掘和利用。
5.建立行业规范,进行资源整合
这是电梯物联 网产业发展的核心 , 比一些关键技术 的突破更为重要。 如果说关键的技术是“ 点”的问题 ,而规范和整合则是“ 面”的问题。 建立“ 电梯物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电梯行业进行规范和资源整合 ,以达到最大程度 上利用资源 。
总结
电梯作为楼宇内固定升降设备,属于广义的交通运载工具,已经成为城市内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建筑设备。整个产业需要的是技术革新、产业链的拓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市场的需求。
据美国摩根银行咨询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国外电梯维保服务已占企业收入的55%以上,电梯制造企业已进入“服务型制造”阶段。与此相对,中国2016年电梯保有量超过490万台,维保费仅280 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2016年《质检总局2016年电梯安全攻坚战工作方案》重磅出炉,这是国家首次明确要求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多措并举以提升电梯应急能力和监管效能,给了中国电梯业一个肯定的回应。
一切已经预示,电梯物联网已势在必行。
标题:电梯物联网技术将成为电梯的标配 地址:http://www.diantijob.com/news/hangye/179081-p-2.html